为什么现在就连大学生都不好找工作了?这些原因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!

文章目录
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现在身边很多人,他们即便是大学学历,但依然很难找到工作,这是为什么呢?

我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,它毕业已经三四年,但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,这让他父母操碎了心,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毕业找工作为什么这么难。

其实,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难,无法就是以下这几种原因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一、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:大学像“没有销售渠道的工厂”

1. 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升级:

部分高校专业未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,例如工商管理、法学、英语、市场营销等专业因课程泛而不精、考公竞争激烈、市场需求萎缩等原因,导致毕业生“高不成低不就”。

高校扩招后,“只有生产线,没有销售渠道”的比喻形象揭示了问题:大学批量生产过时产品(毕业生),却未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,导致学生“什么都能干,又什么都干不了”。

2. 实践技能培养不足:

企业招聘时更看重实习经验,尤其是技术类岗位(如工程、计算机)。但许多大学生缺乏高质量实习,导致企业不愿承担培养成本。

张雪峰指出,本科阶段学专业“只接触到边边”,硕士博士才可能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但就业市场已分层,本科生面临“学历卷”。

二、经济转型与就业市场供需错配:从“制造业大国”到“创造型大国”的阵痛

1. 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岗位需求变化:

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型大国转型,传统低效生产岗位减少,而研发、高端制造等岗位对学历和技能要求更高。

例如,服装等低技术行业需求萎缩,而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虽创造新岗位,但因教育与实践脱节,出现“有岗无人”的结构性矛盾。

2. 企业招聘门槛提高:

经济下行压力下,企业更倾向招聘有经验、能快速上手的人才,而非培养新人。这导致应届生竞争加剧,尤其是非重点大学毕业生。

数据显示,2024年大学毕业生达1179万,叠加企业裁员和岗位减少,就业市场“几百人抢一个岗位”成为常态。

三、个体选择与现实冲突:不愿“将就”与“躺平”的矛盾

1. 就业期望与市场现实脱节:

许多毕业生因寒窗苦读十几年,不愿从事与专业、预期薪资不符的工作,宁愿选择暂时不就业,也不愿“将就”

例如,硕士毕业生可能因“拉不下脸”当服务员,而陷入“啃老”困境。

2. “躺平”与“内卷”的双重压力:

一方面,部分学生因竞争激烈选择“躺平”,放弃主动求职;另一方面,另一些学生为提升竞争力,被迫参与考证、实习、考研等“内卷”行为,但效果有限。

总结,面对当前的社会状态,大学学历已经很普通。因此,我们要找到好的工作,就需要选择更符合当下环境社会需求的专业,这样我们才能从中脱颖而出,受到企业的认可。

声明:本文由 时光 创作,如无特别说明,均为作者原创,版权归作者所有。任何企业和个人禁止未经授权使用,否则追究相关责任。

发表回复
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